美好的人際關係
印尼看護的壓力與心理健康


這次很榮幸邀請中山醫學大學的楊浩然教授來與我們分享僱傭關係間的融洽相處關鍵。

因基層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提高,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在台灣的移工人口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自111年邊境管制解封後,總移工人數已達72萬人,其中有約22萬社福移工從事看護或家庭幫傭的工作,意味著跨文化的僱傭關係與溝通將是未來的重要議題。

當台灣家庭因長照需求而娉請外籍移工時,其所生成的「長照關係金三角」將互相影響,當然,如果能配合良好,將能使照護品質提升,但仍會因其三者的處境、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差異而有所摩擦或衝突。

當台灣家庭因長照需求而娉請外籍移工時,其所生成的「長照關係金三角」將互相影響,當然,如果能配合良好,將能使照護品質提升,但仍會因其三者的處境、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差異而有所摩擦或衝突。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常能接收到許多移工「逃跑」或「因各種原因而被潛返」的例子,卻較少思考、同理到其族群的處境。楊浩然教授提及,移工所背負的焦慮不安與壓力是很少被關注的,所以如何與移工建立正向的構通橋樑與合情理的關係,「雇主的態度」將極為關鍵。

從Eric Berne所提出的PAC理論來看,不同角色所擁有的特質及態度,在彼此進行溝通與互動時,將有不同的效果。P為Parent,A為Adult而C為Child,這三個角色分別擁有不同特質與行為,試想將其PAC的角色套入於長照金三角的關係後,看護要面對雇主的壓力,同時也要解決被照顧的阿公阿媽提出的需求,喝水、穿衣服,或想出去走走;但實際上看護不容易或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是一味地配合雇主的期待。那麼這時候,若雇主和被照顧的長輩,能在互動中,給予比較正面和肯定的語氣,將有所不同,也可能大大激勵著看護的照顧心態。換言之,不同的角色在關係上的期待將有落差,所以經營關係並不如我們所想的容易,但又是非常關鍵的部分。

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為什麼需要「關係」?原因因人而異,但其不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能成為心靈上的滿足。對雇主而言,其較少看重與照顧者的關係,但對於照顧者來說,其與雇主間的連結將影響著他們的全人發展。楊浩然教授以Maslow(1943年)的需求層級理論分析,如果有許多需求能在關係中滿足,例如,我們給予看護一個屬於自己的床,又或擁有自己的空間,那麼她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將較容易建立與發展;反之,如以剝奪的方式進行互動,將使關係充滿不信任與不安。此外,關係的進展除了包含初識、選擇與維持、關係成長等過程,有時也會因不同情境與動機,而可能產生利他行為,藉此使關係的發展有不一樣的走向。大家可以自己練習看看,有哪些行為和方式,能讓你與你的家人、朋友之間獲得更好的關係,而這些方式,也是我們可以與家裡的看護相互努力的部分!

另外,心理學家Carl Rogers曾提及「健全關係」擁有四樣特性:真誠、溫暖、同理心及自我揭露。我們雖然不可避免溝通上的落差和衝突,但我們能嘗試學習將上述四點融入於表達方式中,創造「說好話」的機會,以降低衝突的可能性與提升互動品質,這也是第二場「說話的藝術」,楊老師想繼續與大家聊聊的內容。

台灣的長照需求在未來將持續增加,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觀察、瞭解移工的生活與需求,以適當的態度去建立彼此的關係,使照顧者接受到我們的支持與肯定,而構成雙方共同期待的美好關係。

OPEN HOUSE
場地開放計畫